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应用截图

Cykalos

Cykalos

 

【英中心科普向】永生不死:英伦摇滚的沉浮(一)

文题来自2003年的同名纪录片,大致行文观点也与纪录片中一致,只是细节处的个人理解或许稍有不同。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英伦摇滚的概念与前世今生”、“文化运动与商业浪潮”、“英美的摇滚钟摆”以及“美丽的九十年代”。是半年前向味音痴史向相关墙承诺的摇滚乐挖糖(以及我是米英党),因此第三部分含有高浓度味音痴,其余部分也多多少少会提及,先占tag。

非常非常非常浅显的科普,只是发觉最近各种rocker设定没什么销路所以动笔写写,不引战。有兴趣的旁友可以顺便瞅瞅背景基于九十年代英伦摇滚的Party Hard,大概是半年来的摇滚探索中,目前为止比较集大成的一篇,不过由于背景知识极为庞大,相对也更加晦涩难懂。

最后欢迎交流和扩列!!!我爱摇滚柯克兰请给我来一打(不是



——————

提起英国、美国和摇滚乐,绝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当然是六十年代的“British Invasion(英伦入侵)”,“摇摆伦敦”所引领的世界风潮足以令随后任何一次大型的文化运动被掩蔽光芒。然而尽管此后来源于英国的影响逐渐减弱,二者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系统,其间彼此的碰撞仍然不容小觑,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围绕着“Britpop(英伦摇滚)”这一概念的诞生。“英伦摇滚”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最后要走向何处?这些与美国又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


“Britpop”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想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也需要以定义本身为切入口。





一 “What is...?”:英伦摇滚的概念与前世今生

     aka.从Blur, Oasis和Pulp出发...





如果在搜索框里敲下“英伦摇滚”这个词条,百度百科会告诉你它是一种九十年代的音乐类型,源于英国的独立音乐圈,受到六七十年代的流行吉他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对抗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初期音乐文化的潮流,特别是针对来自美国的Grunge风潮(“垃圾摇滚”,以Nirvana涅槃乐队为代表)。新兴的英国乐队对此发声,自诩为反对派的音乐力量,延续过去的曲风,并在歌词中特别地加入关于英国的主题,例如:



这样的“英伦元素”毫不忌讳自己的直观:Blur模糊乐队的“For Tomorrow”中反复出现“London ice”和“Primrose Hill”,“London Love”结尾直接引用BBC傍晚档交通广播,还有著名的“天气预报之歌”(“This is a Low”)里那句“pretty England and me”,“back for tea”,以及对于“Bay of Biscay”,“Dogger Bank”,“Thames”,“Malin Head”,“Land’s End”……数不胜数的枚举,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六十年代The Kinks奇想乐队那首经典的“Waterloo Sunset”,“it’s geographical”[1]。


它以第三人称视角聚焦于琐事,就好比《伦敦生活》里沉重又诙谐的镜头,展现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细节。而如果说Blur的风格带着英式的讽刺和幽默,Pulp纸浆乐队则将漫不经心的嘲讽发挥到极致。他们的专辑“Different Class”直指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例如单曲“Common People”讲述一位在圣马丁学习雕塑的姑娘渴望“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真正的普通人却视之如笑话,因为“You’ll never fail like common people, you’ll never watch your life slide out of view”——在从未亲身体会这一切的她眼里,“poor is cool”。又或者换用乐队主唱Jarvis Cocker的解释[2]:



然而,是否有人真的扬言“贫穷是一种酷”呢?答案或许是肯定的。这道声音来自曼彻斯特的Oasis绿洲乐队。他们以简单的歌词、抓耳的旋律和极度情感外露的歌词掀起九十年代英国流行乐最猛烈的浪潮,而他们究竟在写些什么?“I need to be myself, I can’t be no one else”(“Supersonic”),“Maybe I just wanna fly, wanna live I don’t wanna die”(“Live Forever”),当然还有让他们光速签约的那首“Bring it on down”,“You’re the outcast, you’re the underclass, but you don’t care, because you’re living fast”[3]……



如何?乍一看,他们和前两支往往被一并提及的乐队似乎完全不是一个画风,然而正是这份直抒胸臆的真实与坦荡,迅速地席卷着英伦三岛:没有谁不会哼唱几句“Wonderwall”,即便在二十余年以后,当英格兰队在世界杯上败给克罗地亚,全场观众仍能起立合唱“Don’t Look Back in Anger”[4]……或许可以这么说,他们以一种外显的形式唤起某种广泛的时代情绪,使人由衷地为此感动。那些歌曲不是描绘而是陈述式的,因为他们就是来自“社会底层”,并把自己的视角和眼光袒露其中。我时常想,或许正是由于Oasis的存在,维基百科的Britpop词条才看似不经意地在定义最后加了一句:“particularly working class culture”。


——所以,英伦摇滚(Britpop)到底是什么?


如果照搬百度百科上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广义上的英伦摇滚指一种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于英国的音乐,狭义上则特指93-97年之间的英国流行乐。很显然,细心的读者可以察觉,两种名词解释的落足点都是“流行”,看起来与“摇滚”没什么关系。对此,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异军突起的独立摇滚正是那时候风靡的流行,此后的乐评人往往也习惯于把这段时间的音乐作为摇滚乐的一支;另一方面,这一点的确存在某些隐性的矛盾,但是请先保留这个疑问,因为后面我们还会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Britpop”在当下就和在那时一样难以定义,正因此,我在文章伊始介绍极具代表性的乐队,试图建立的是一种更加感性的认识:无论是Blur人物短剧的描绘,Pulp颇具艺术感的编排,还是Oasis恣意浓烈的渲染,他们或侧重讲述或偏爱抒发,或精巧讽刺之或直言热爱,所围绕的仍是同样一个主题,那就是九十年代中期英格兰最真实的精神风貌。似乎是相对笼统的概念,年轻的乐队在母国的范畴内稳稳扎根,而在此之前,“八十年代是大不列颠的迷失期”[5],世纪中期由披头士、马岛和大力神杯带来的信心消耗殆尽,又恰逢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席卷世界的美国摇滚、“西雅图之声”、Grunge风潮,Nirvana……强烈的文化冲击让英国人迫切地需要一点自己的东西(作为反抗,并且不仅仅是对乐队而言),Britpop的到来则正好满足了这一切——正如后面的部分也会讲到的,它名叫“Brit-pop”是因为它不得不这么做。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因为大不列颠的子民需要这种文化符号。


例如这样:


Blur乐队的主唱Damon Albarn则更在采访中针对美国摇滚乐发表尖锐吐槽:“Nirvana, Nirvana, everywhere Nirvana!”那时一些英国乐队甚至开始模仿美式发音——“好吧我觉得这样不行”[6]。



Damon宣称,“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若是纯粹从摇滚乐发展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与前文似乎具有微妙的违背:在从六十年代起逐渐积累的音乐沃土之上,Britpop的盛世更像是厚积薄发的必然,本来就该发生。回归上世纪英国摇滚乐相对独立的流变体系,我们其实可以假想,那群出生在六十年代的年轻人饱受披头士与滚石的熏陶,学生时代又恰逢The Smiths(史密斯)与“Madchester(曼城疯,如The Stone Roses与Happy Mondays)”的风潮,由此自然会存在一些潜移默化的风格传承(并且七十年代兴盛的前卫摇滚、朋克运动和随后的重金属似乎都没怎么影响到他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Oasis的Gallagher兄弟时常将约翰列侬挂在嘴边,Liam Gallagher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取名“Lennon”;Damon则是The Kinks的忠实迷弟,还与后者的主唱Ray Davies(下图右)同台演出[7]:



事实的确如此。英伦三岛的音乐在八十年代走过了漫长的独立之路(例如曼城疯、New Wave of New Wave等,此处不再赘述),风格从可区分的多样化慢慢走向融合,此时便逐渐开始具备流行的条件[8]。进一步,值得注意的则是,在英国,特别是媒体用语中,对Britpop的描述从来都不是“genre”或者“style”,而是一种“scene”,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和时间限制[9],一种特定背景之下所见现象的总称。


回看百度和维基百科的定义不难发现,“Britpop”的定义其实仅限于五个方面:摇滚/流行音乐、英国乐队、九十年代、独立音乐(唱片公司不属于华纳、索尼和环球三家主流厂牌)、受以前的英国吉他流行影响。只要满足上述几点,无论你的演奏风格究竟源于哪里,恭喜你,你都是这场“英伦摇滚”现象中的一部分。很显然,那些乐队渊源迥异却在此刻彼此“联合”(似乎也是“不太联合的联合”),典型便如前文提及的Blur, Oasis与Pulp——他们因为“Brit(英伦)”而被联系在一起,又由此共同创造出广泛的“pop(流行)”景象,例如,为人所津津乐道的“The Battle of Britpop”,1995年的“英伦摇滚大战”。



我们暂且不论此处对Blur译名选取的失误(官方翻译为“模糊”),来自媒体的评价是否有失偏颇,又或者这番盛况是否果真能依靠字面意义来做联想。对于这段历史的众说纷纭,后文还会一一道来。可以确定的是,那些歌颂英格兰的声音成功地,迅速地获得了听众们广泛的喜爱与认同,在英美摇滚乐的流行趋势上扳回一局——他们做到了。于是从这个角度看,“Britpop”确实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十足有趣的则是,这个响亮(并且带着浓厚英国做派)的名号并不是在发端之时便有,而是直到1995年才由Melody Maker首次提出,意指“不列颠流行乐”——实在是令人联想起十九世纪中期出现的“Victorian”,一种对于成就、“Land of Hope and Glory”骄傲到沾沾自喜的总结,“被冠以姓名的自我标榜”。


随着Oasis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伦敦令人欢腾,不列颠令人欢腾”[10],尽管这回似乎并不像六十年代“摇摆伦敦”的前辈那样波及甚广——它就是在发生,作为特定时代之下的集大成。然而,它究竟缘何而始?为何而终?狭义概念里为什么在1997年便戛然而止?


1997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戴安娜王妃遇难、流行音乐产业化、工党党魁托尼·布莱尔出任首相,结束保守党长达十八年的领导……它们彼此无关,或者有,如果布莱尔在唐宁街接见Oasis的词曲作者兼吉他手Noel Gallagher能算的话,因为这件事的确意义深远。某种意义上,Britpop的时代便已随之结束。早在1995年Blur便将“The Great Escape”作为最后的礼物,1997年Oasis发行的“Be Here Now”则往往被认为是“英伦摇滚的最后一张专辑”。它没能力挽狂澜。面向新世纪的音乐以不可预知的态势向流行音乐倾倒,这似乎难以想象,因为其本身便被定义为“pop”,只是任何一种趋势一旦成为主流便注将面临裂变。



最终,“Britpop”落足为“pop”。歌手如Robbie Williams,以及乐队如Spice Girls与S Club 7迅速地填补了这份空缺,Pop Idol等选秀节目则揭开新时代的流行序幕。与此同时,诸如Coldplay(尤其是前三张专辑)、Travis、Thirteen Senses、Keane、Muse、Snow Patrol……这些名字是不是熟悉起来啦?这些“post-Britpop”乐队一定程度上继承了Britpop里——或许属于“英伦”的另一种侧面,又或者还受到Radiohead和The Verve那些年发行的重磅专辑影响,在风格上对来自大西洋彼岸的post-Grunge和实验音乐敞开胸怀,词作却变得愈发深刻、自省而内敛。现如今如果只是笼统地提及“英摇”,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也会与之类似:孤独晦涩的情绪,优美沉浸的旋律,含混不清的表达,狂傲又脆弱;有一整个世界向内张开,汇集沉默、泪水与欢笑,引人思考。


似乎是圆满的结局,不是吗?英伦音乐以成熟的姿态与世界的流行风潮接轨,而将其间所走过的困顿、荒谬与迷茫永远留在上一个千年。简单的介绍或许到此便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回到先前留下的问题:它究竟缘何而始?为何而终?背后又有怎样的力量在暗中推动?


请看下集!








参考资料

[1]Damon Albarn对“Waterloo Sunset”的评价,来源The Kinks-BBC Documentary

[2]、[5]、[10]来源纪录片“Live For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pop(永生不死:英伦摇滚的沉浮)

[3]来源Oasis纪录片“Supersonic(超音速)” 

[4]2018世界杯,详见https://b23.tv/3Ddh5Y。多说一句,17年曼城爆炸案之际法国共和国乐队也在绿茵场对阵前夕为他们的英格兰朋友演奏这首歌曲,https://b23.tv/A3cz7C

[6]来源https://b23.tv/2eB82c

[7]1995年The White Room演出,来源https://b23.tv/cdQ7F9

[8]来源豆瓣“<转载>英伦摇滚发展史” 

[9]来源知乎“什么是英伦摇滚?” 

Cykalos

功能说明

1. 独立查看“Cykalos”发布在LOFTER的所有文章
2. 文章更新通知提醒
3. 归档方式查看
4. 方便的分享文章到微信、微博

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APP

本应用由UAPP生成,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UAPP支持LOFTER、网易博客、新浪博客、百度空间、QQ空间、blogbus、豆瓣日记、点点网、搜狐博客、网易摄影等生成个人应用。

了解更多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